兰溪棹歌·青衿城关讥佻达

   2024-03-04 本网综合清代汪启淑37
核心提示:兰溪櫂歌共收录诗一百首,《兰溪棹歌·青衿城关讥佻达》原文是青衿城关讥佻达,掌教谁如李白夫。盛德苏湖堪接席,何辞千里致生趋。《兰溪櫂歌|兰溪棹歌》是清代诗人汪启淑创作的作品之一。

兰溪櫂歌|兰溪棹歌》是清代诗人汪启淑创作的作品之一。兰溪櫂歌共收录诗一百首,记述了当时兰溪的地方风土、人情物志、名胜古迹和轶闻掌故。每首诗后附有言简意赅的注解,对诗中的述及的人物、风景、掌故进行考释说明,引经据典,辅之实地考察。徐果萍国学网为您提供清代汪启淑《兰溪棹歌·青衿城关讥佻达》原文、繁文、翻译、赏析等相关内容。

汪启淑《兰溪棹歌·青衿城关讥佻达》原文

青衿城关讥佻达,

掌教谁如李白夫。

盛德苏湖堪接席,

何辞千里致生趋。

汪启淑《兰溪棹歌·青衿城关讥佻达》繁体

青衿城關譏佻達,

掌教誰如李白夫。

盛德蘇湖堪接席,

何辭千里致生趨。

汪启淑《兰溪棹歌·青衿城关讥佻达》翻译

在城关附近,那些身着青衿的学子们对行为举止轻浮、不庄重的人加以讥讽。在负责掌教的这些人当中,谁能比得上李白夫呢?李白夫的高尚品德是可以和苏州、湖州一带的教育家们相提并论的。何必推辞路途遥远,而使得学生们纷纷奔赴而来呢?

1.青衿城关讥佻达

“青衿”,在古代是学子所穿的一种服饰,常用来指代学子。“城关”,指城门口或者城关附近的区域。“讥”,有讥讽、嘲笑的意思。“佻达”,形容人的行为举止轻浮、不庄重。整句诗的意思是:在城关附近,那些身着青衿的学子们对行为举止轻浮、不庄重的人加以讥讽。(描绘出在特定的城关区域,学子们以正统、端庄的姿态,对不良行为表现出批判的场景。)

2.掌教谁如李白夫

“掌教”,一般是指负责掌管教育事务、主持教学工作的人,比如学校的校长、书院的负责人等。“谁如”,就是谁能比得上的意思。“李白夫”,应当是一个具体的人物,可能是当地一位颇具名望的从事教育工作的人。这句诗是说:在负责掌教的这些人当中,谁能比得上李白夫呢?(通过这样的反问,强调了李白夫在掌教方面的卓越之处,暗示其在教育领域的突出地位。)

3.盛德苏湖堪接席

“盛德”,指高尚的品德。“苏湖”,这里大概率是指苏州、湖州一带,在古代,苏州、湖州等地的文化教育十分发达,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教育家以及颇具影响力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例如“苏湖教法”等。“堪接席”,意思是能够与之并驾齐驱、相提并论。这句诗的意思是:(李白夫的)高尚品德是可以和苏州、湖州一带的教育家们相提并论的。(通过将李白夫的品德与苏湖地区著名教育家们的品德作类比,进一步凸显李白夫品德的高尚以及其在教育界的重要地位。)

4.何辞千里致生趋

“何辞”,就是何必推辞、不用推辞的意思。“千里”,表示路途遥远。“致”,在这里有招致、吸引的意思。“生”,指学生。“趋”,有趋向、奔赴的意思。整句诗的意思是:何必推辞路途遥远,而使得学生们纷纷奔赴而来呢?(表达了一种对李白夫的教育影响力的肯定,意思是因为他的声望和教学质量等因素,即便路途遥远,学生们也会不辞辛劳地赶来向他求学。)

汪启淑《兰溪棹歌·青衿城关讥佻达》赏析

1.社会风气与学子态度

诗的开头“青衿城关讥佻达”,通过描绘城关附近学子对行为不庄重之人的讥讽,展现出了当地一种重视礼仪规范、讲究行为端庄的社会风气。学子们作为知识的传承者和社会风气的引领者,他们对“佻达”行为的批判,反映出整个社会对于正统礼仪文化的尊崇。这种社会风气的呈现,为后文介绍李白夫这样一位优秀的教育者做了铺垫,暗示在这样一个注重礼仪的环境中,更能凸显出李白夫的卓越之处。

2.人物形象突出与赞赏

“掌教谁如李白夫”这一句,以反问的形式直接切入主题,着重突出了李白夫在掌教方面的卓越地位。通过将他与其他掌教进行对比,强烈地表达了对他的高度赞赏之情。这种赞赏不仅仅局限于他在教育管理方面的能力,更在于后面所提及的他的高尚品德,正是这些因素使得他在众多掌教中脱颖而出,成为众人眼中的佼佼者。

3.品德类比与地位强调

“盛德苏湖堪接席”进一步通过把李白夫的高尚品德与苏湖一带著名教育家们的品德进行类比,强化了李白夫的地位。苏湖地区在古代教育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教育家们的品德和教育成果备受赞誉。将李白夫与之相提并论,充分说明李白夫在品德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进一步证实了他在教育界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李白夫的优秀之处。

4.教育影响力与学生奔赴

“何辞千里致生趋”则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肯定了李白夫的教育影响力。即便路途遥远,学生们也会因为他的声望和教学质量等因素而不辞辛劳地赶来求学。这一句通过对学生奔赴行为的描述,侧面反映出李白夫的教学水平之高、声望之大,使得整首诗在强调李白夫个人素质的同时,也展现了他在教育领域的实际影响力,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李白夫作为一名优秀教育者的魅力所在。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社会风气、人物形象、品德类比以及教育影响力等方面的描写,全面展现了李白夫在教育领域的卓越地位和优秀品质,表达了对他的精彩的教育工作以及高尚品德的高度赞赏之情。

 
举报收藏 0打赏 0
 
更多>同类国学
  • 清代汪启淑
  • 安徽歙县人,寓居杭州,字季峰,号讱庵。家富,喜交名士,家有绵潭山馆,藏书极多。乾隆中,开四库馆,献书六百余种。官工部郎,擢兵部郎中。有《水曹清暇录》、《切庵诗存》等,辑有《飞鸿堂印谱》、《汉铜印丛》等。
推荐图文
推荐国学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