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櫂歌|兰溪棹歌》是清代诗人汪启淑创作的作品之一。兰溪櫂歌共收录诗一百首,记述了当时兰溪的地方风土、人情物志、名胜古迹和轶闻掌故。每首诗后附有言简意赅的注解,对诗中的述及的人物、风景、掌故进行考释说明,引经据典,辅之实地考察。徐果萍国学网为您提供清代汪启淑《兰溪棹歌·蜡屐来过挂榜山》原文、繁文、翻译、赏析等相关内容。
汪启淑《兰溪棹歌·蜡屐来过挂榜山》原文
蜡屐来过挂榜山,
言寻灵瑞旧云观。
令威化鹤冲宵去,
丹井空余在世间。
汪启淑《兰溪棹歌·蜡屐来过挂榜山》繁体
蠟屐來過掛榜山,
言尋靈瑞舊云觀。
令威化鶴沖宵去,
丹井空余在世間。
汪启淑《兰溪棹歌·蜡屐来过挂榜山》翻译
我穿着蜡屐前来游览挂榜山。为了探寻那有着祥瑞传说的古老道观。就像令威化成仙鹤向天空飞去那样。只剩下那炼丹用的丹井还留在世间。
1.蜡屐来过挂榜山
“蜡屐”是一种涂有蜡的木屐,在古代常被文人雅士穿着出行游玩等,这里指代诗人自己穿着蜡屐。“来过”即前来游览。“挂榜山”是山的名称。整句诗的意思是:我穿着蜡屐前来游览挂榜山。(开篇点明诗人的游览行为和地点,营造出一种闲适、雅致的出行氛围。)
2.言寻灵瑞旧云观
“言”在这里可理解为“说”或“为了”的意思,表目的。“寻”即寻找、探寻。“灵瑞”指祥瑞、吉祥的征兆或事物。“旧云观”指过去的、古老的道观。这句诗是说:为了探寻那有着祥瑞传说的古老道观。(表明诗人此次游览挂榜山的目的之一是寻找一座有着特殊传说的古老道观,体现出诗人对神秘事物和古老文化的好奇与追寻。)
3.令威化鹤冲宵去
“令威”可能是指丁令威,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物,传说他学道成仙后化为仙鹤飞回故乡。“化鹤”即变成仙鹤。“冲宵去”指向天空飞去。这句诗的意思是:(就像)令威化成仙鹤向天空飞去(那样)。(这里借用丁令威化鹤的传说,可能是暗示道观中曾经有过类似的神奇之事或者与仙人相关的故事,为道观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
4.丹井空余在世间
“丹井”是炼丹用的井,在古代道教文化中,炼丹是一种常见的修行和追求长生的方式,丹井往往与仙人、道观等相关联。“空余”表示只剩下、仅有。这句诗的意思是:只剩下那炼丹用的丹井还留在世间。(描绘出曾经可能与神奇传说相关的道观如今只剩下丹井这一实物留存,有一种物是人非、繁华不再的感慨,也从侧面反映出岁月的流逝和世事的变迁。)
汪启淑《兰溪棹歌·蜡屐来过挂榜山》赏析
1.游览情境与目的展现
诗的开头“蜡屐来过挂榜山,言寻灵瑞旧云观”通过对诗人穿着蜡屐前来挂榜山游览以及探寻古老道观的描述,营造出一种闲适且带有文化探寻意味的情境。蜡屐这一意象赋予了诗人一种文人雅士的形象,表明此次出行并非单纯的游玩,而是有着对古老文化、神秘事物的好奇与探索目的。这种情境的营造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那份闲适与对未知的渴望,同时也为后文对道观相关传说及现状的描述做了铺垫。
2.传说典故运用与神秘氛围营造
“令威化鹤冲宵去”一句巧妙地运用了丁令威化鹤的传说典故,为整首诗增添了浓厚的神秘色彩。传说中的丁令威学道成仙后化为仙鹤飞回故乡,诗人在此提及这一典故,可能暗示着道观曾经有过类似与仙人相关的神奇之事,或者是道观所处之地曾经是仙人出没的地方。这样的传说典故运用,使得读者对道观的想象更加丰富,也让整首诗笼罩在一种神秘莫测的氛围之中,进一步激发了读者对道观及相关传说的好奇心。
3.物是人非感慨与世事变迁体现
“丹井空余在世间”则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描绘了曾经可能与神奇传说相关的道观如今只剩下丹井这一实物留存的现状。这一句与前面所营造的神秘氛围形成鲜明对比,有一种物是人非、繁华不再的感慨。曾经或许有过热闹非凡、充满神奇色彩的道观,如今却只剩下一口丹井,这充分体现了岁月的流逝和世事的变迁,也让读者在感受神秘传说的同时,能够深刻体会到时间的无情和世事的变幻无常。
4.整体意境与情感表达
整首诗营造出一种由闲适、神秘到感慨世事变迁的多层次意境。诗人通过对游览挂榜山、探寻道观、运用传说典故以及描述道观现状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完整的游览画卷。从情感表达上看,诗人既有对闲适生活的享受,如穿着蜡屐游览的惬意;又有对古老文化、神秘传说的好奇与追寻,如探寻灵瑞旧云观;同时还有对物是人非、世事变迁的感慨,如看到丹井空余的惆怅。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感受到清代文人在游览山水、探寻文化遗迹时的心境和情感,仿佛能看到诗人穿着蜡屐在挂榜山漫步,寻找道观,听闻传说,最后面对丹井发出感慨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