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櫂歌|兰溪棹歌》是清代诗人汪启淑创作的作品之一。兰溪櫂歌共收录诗一百首,记述了当时兰溪的地方风土、人情物志、名胜古迹和轶闻掌故。每首诗后附有言简意赅的注解,对诗中的述及的人物、风景、掌故进行考释说明,引经据典,辅之实地考察。徐果萍国学网为您提供清代汪启淑《兰溪棹歌·韶春百舌弄朝晴》原文、繁文、翻译、赏析等相关内容。
汪启淑《兰溪棹歌·韶春百舌弄朝晴》原文
韶春百舌弄朝晴,
瀔水驿前津鼓鸣。
买得扁舟号芦鸟,
金台滩浅掠波行。
汪启淑《兰溪棹歌·韶春百舌弄朝晴》繁体
韶春百舌弄朝晴,
瀔水驛前津鼓鳴。
買得扁舟號蘆鳥,
金臺灘淺掠波行。
汪启淑《兰溪棹歌·韶春百舌弄朝晴》翻译
在美好的春天里,百舌鸟在早晨天晴的时候欢快地鸣唱嬉戏,在瀔水驿的前面,渡口的信号鼓正在敲响。买到了一艘名叫芦鸟的小船,在金台这个地方,因为河滩水浅,小船只能轻轻擦过水面缓缓前行。
韶春百舌弄朝晴
“韶春” 指美好的春天,“百舌” 是一种鸟,因其鸣声婉转多变,仿佛能学百鸟之音,故而得名。“弄” 在这里有嬉戏、鸣唱之意。“朝晴” 指早晨天晴。整句诗的意思是:在美好的春天里,百舌鸟在早晨天晴的时候欢快地鸣唱嬉戏。(描绘出春天清晨生机勃勃、鸟鸣悦耳的景象。)
瀔水驿前津鼓鸣
“瀔水” 是河流的名称,“驿” 是古代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也泛指旅店。“津鼓” 是古代渡口设置的信号鼓,用于指挥船只的停靠、起航等。这句诗是说:在瀔水驿的前面,渡口的信号鼓正在敲响。(呈现出渡口处忙碌且有秩序的场景,津鼓的鸣响暗示着船只即将起航或停靠等活动。)
买得扁舟号芦鸟
“扁舟” 就是小船,“号芦鸟” 可能是指这艘小船的名字叫芦鸟(或许是因为小船的外形、用途等与芦鸟有某种关联而得名)。这句诗的意思是:买到了一艘名叫芦鸟的小船。(表明诗人准备乘船出行,且对所购小船有了具体的描述。)
金台滩浅掠波行
“金台” 可能是当地的一个地名,“滩浅” 指河滩处水浅,“掠波” 是指小船轻轻擦过水面而行。这句诗是说:在金台这个地方,因为河滩水浅,小船只能轻轻擦过水面缓缓前行。(描绘出小船在特定水域行驶的状态,呈现出一种较为舒缓、悠闲的航行画面。)
汪启淑《兰溪棹歌·韶春百舌弄朝晴》赏析
1、春日清晨景象描绘
诗的开头 “韶春百舌弄朝晴” 通过对春天清晨百舌鸟欢快鸣唱嬉戏的描写,一下子就将读者带入到一个美好的春日清晨的氛围中。“韶春” 点明了季节,让人们感受到春天的温暖与生机;“百舌” 这种善鸣的鸟的出现,增添了清晨的热闹与灵动,其欢快的鸣叫声仿佛是春天奏响的美妙乐章。“朝晴” 则进一步确定了时间,在天晴的早晨,阳光明媚,鸟鸣声更加清脆悦耳,整个画面清新而富有活力。
2、渡口繁忙与出行准备
“瀔水驿前津鼓鸣” 一句则将场景从清晨的鸟鸣转移到了渡口。瀔水驿作为一个交通枢纽,津鼓的鸣响意味着这里正处于繁忙的状态,船只在渡口等待起航或停靠,人们在这里来来往往,传递公文的、赶路的等等。这一句不仅描绘了渡口的繁忙,也为后面诗人的乘船出行做了铺垫。津鼓声仿佛是一种催促,也像是一种指引,让诗人准备踏上旅程。
3、小船出行与航行状态
接着 “买得扁舟号芦鸟” 明确了诗人的出行方式,即乘坐一艘名叫芦鸟的小船。这一细节描写让读者对诗人的出行工具有了具体的了解,同时也增添了一些趣味,小船的名字 “芦鸟” 或许也暗示着它将如芦鸟般轻盈、灵活地在水面上航行。而后 “金台滩浅掠波行” 则详细描绘了小船在金台这个地方的航行状态,因为河滩水浅,所以小船只能轻轻擦过水面缓缓前行,这种航行状态呈现出一种悠闲、舒缓的感觉,与前面渡口的繁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体现了诗人此次出行可能是抱着一种放松、享受的心态。
4、整体意境与情感表达
整首诗营造出一种由清晨的生机勃勃到渡口的繁忙,再到小船出行后的悠闲舒缓的多层次意境。诗人通过对春日清晨不同场景的描写,如鸟鸣、津鼓、小船航行等,展现了一幅完整的春日出行图。从情感表达上看,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在繁忙的渡口准备乘船出行,又在浅滩处悠闲航行,都表明诗人是在享受这美好的春日时光,想要在春天里放松心情,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