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櫂歌|兰溪棹歌》是清代诗人汪启淑创作的作品之一。兰溪櫂歌共收录诗一百首,记述了当时兰溪的地方风土、人情物志、名胜古迹和轶闻掌故。每首诗后附有言简意赅的注解,对诗中的述及的人物、风景、掌故进行考释说明,引经据典,辅之实地考察。徐果萍国学网为您提供清代汪启淑《兰溪棹歌·堤外江光裹麦苗》原文、繁文、翻译、赏析等相关内容。
汪启淑《兰溪棹歌·堤外江光裹麦苗》原文
堤外江光裹麦苗,
马驰沙路健于潮。
回鞭犹见金龙庙,
由报前程到板桥。
汪启淑《兰溪棹歌·堤外江光裹麦苗》繁体
堤外江光裹麥苗,
馬馳沙路健于潮。
回鞭猶見金龍廟,
由報前程到板橋。
汪启淑《兰溪棹歌·堤外江光裹麦苗》翻译
江堤之外,江水波光粼粼包裹着嫩绿的麦苗。骏马奔驰在沙路上,速度快于江潮涌动。回头扬鞭之时还能看到金龙庙,由此可知前方的路程能到达板桥。
汪启淑《兰溪棹歌·堤外江光裹麦苗》赏析
一、主题与情感
1、自然之美与活力
诗歌开篇“堤外江光裹麦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江堤之外,江水闪耀着光芒,环绕着嫩绿的麦苗。这一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给人以清新、宁静之感。江水的波光和麦苗的嫩绿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热爱。
“马驰沙路健于潮”,这句诗则充满了动感和活力。骏马奔驰在沙路上,速度之快甚至超过了江潮涌动。这里通过对马的描写,展现了一种勇往直前、充满活力的精神风貌。诗人可能借此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以及对积极进取、奋发向前的人生态度的追求。
2、旅途的期待与希望
“回鞭犹见金龙庙,由报前程到板桥”,在旅途中,诗人回头扬鞭时看到了金龙庙,由此得知前方的路程能到达板桥。这里的金龙庙和板桥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标志,更象征着诗人旅途中的希望和目标。看到金龙庙,诗人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而知道前方能到达板桥,则让他在旅途中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以及对实现目标的信心和决心。
二、艺术特色
1、生动的景物描写
诗中对自然景物的描写非常生动。如“堤外江光裹麦苗”,用“江光”和“麦苗”两个意象,生动地展现了江边的美景。“马驰沙路健于潮”,通过对马的动态描写,使读者仿佛能看到骏马奔驰的场景,感受到那种速度与力量。这些生动的景物描写,使诗歌更加具有感染力,让读者能够更好地体会到诗人所描绘的自然之美和旅途的活力。
2、对比的运用
诗歌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马驰沙路健于潮”,将马的速度与江潮的涌动进行对比,突出了马的快速和活力。这种对比使诗歌更加富有表现力,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诗歌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开篇描写自然景物,引出旅途中的马,然后通过看到金龙庙,引出对前程的期待。整首诗的结构清晰,逻辑连贯,使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