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棹歌·小亭如笠名山意

   2024-02-13 本网综合清代汪启淑413
核心提示:兰溪櫂歌共收录诗一百首,《兰溪棹歌·忆昔常山报被围》原文是小亭如笠名山意,一记曾烦礼部公。何事邦人忘旧德,甘棠遗阴尽教空。《兰溪櫂歌|兰溪棹歌》是清代诗人汪启淑创作的作品之一。

兰溪櫂歌|兰溪棹歌》是清代诗人汪启淑创作的作品之一。兰溪櫂歌共收录诗一百首,记述了当时兰溪的地方风土、人情物志、名胜古迹和轶闻掌故。每首诗后附有言简意赅的注解,对诗中的述及的人物、风景、掌故进行考释说明,引经据典,辅之实地考察。徐果萍国学网为您提供清代汪启淑《兰溪棹歌·忆昔常山报被围》原文、繁文、翻译、赏析等相关内容。

汪启淑《兰溪棹歌·忆昔常山报被围》原文

小亭如笠名山意,

一记曾烦礼部公。

何事邦人忘旧德,

甘棠遗阴尽教空。

汪启淑《兰溪棹歌·忆昔常山报被围》繁体

小亭如笠名山意,

一記曾煩禮部公。

何事邦人忘舊德,

甘棠遺陰盡教空。

汪启淑《兰溪棹歌·忆昔常山报被围》翻译

那小亭子如斗笠般小巧,蕴含着名山的意韵。曾经有一位礼部官员为它写过一篇记。可为什么这里的人们忘记了旧日的恩德呢?那甘棠树曾留下的阴凉之地如今都被荒废了。

汪启淑《兰溪棹歌·忆昔常山报被围》赏析

一、主题与情感

1、对小亭的赞美与感慨其被遗忘

诗歌开篇“小亭如笠名山意”,生动地描绘了小亭的形状如斗笠般小巧玲珑,同时又暗示小亭所在之处有着名山的意韵,可能是其周围环境优美,或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小亭的赞美之情。

“一记曾烦礼部公”,说明这座小亭曾经受到过礼部官员的关注,为其写过记。这进一步提升了小亭的地位和价值,也暗示了小亭曾经的辉煌。

然而,接下来“何事邦人忘旧德”,诗人笔锋一转,发出了疑问和感慨。为什么这里的人们忘记了小亭曾经带来的美好以及前人的恩德呢?这种对人们遗忘行为的质问,流露出诗人对小亭被忽视的惋惜和不满。

2、对传统美德的反思

“甘棠遗阴尽教空”,这里借用了“甘棠遗爱”的典故,甘棠树曾为人们带来阴凉,象征着前人的美德和功绩。如今甘棠树的阴凉之地都被荒废了,意味着人们忘记了过去的美好和恩德。这一句不仅再次强调了小亭被遗忘的现状,也引发了对人们是否应该珍惜传统美德、铭记前人功绩的反思。

二、艺术特色

1、对比手法

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小亭曾经的辉煌(有礼部公为其作记)与现在被人们遗忘的状态进行对比,突出了人们对旧德的忽视。这种对比使诗歌的情感更加鲜明,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2、意象的运用

诗歌中运用了小亭和甘棠树两个意象。小亭如笠,代表着美好的事物;甘棠树的阴凉则象征着前人的恩德。这两个意象相互呼应,共同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被遗忘、传统美德被忽视的感慨。

3、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

全诗语言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的修饰,但却能准确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如“小亭如笠”的比喻生动形象,“一记曾烦礼部公”简洁地交代了小亭的历史,“何事邦人忘旧德”的质问直接有力,“甘棠遗阴尽教空”的感慨深沉而富有韵味。


 
举报收藏 0打赏 0
 
更多>同类国学
  • 清代汪启淑
  • 安徽歙县人,寓居杭州,字季峰,号讱庵。家富,喜交名士,家有绵潭山馆,藏书极多。乾隆中,开四库馆,献书六百余种。官工部郎,擢兵部郎中。有《水曹清暇录》、《切庵诗存》等,辑有《飞鸿堂印谱》、《汉铜印丛》等。
推荐图文
推荐国学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