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棹歌·忆昔常山报被围

   2024-02-12 本网综合清代汪启淑313
核心提示:兰溪櫂歌共收录诗一百首,《兰溪棹歌·忆昔常山报被围》原文是忆昔常山报被围,兰阴洞里难民依。渚禽不识承平久,津皷声中尚背飞。《兰溪櫂歌|兰溪棹歌》是清代诗人汪启淑创作的作品之一。

兰溪櫂歌|兰溪棹歌》是清代诗人汪启淑创作的作品之一。兰溪櫂歌共收录诗一百首,记述了当时兰溪的地方风土、人情物志、名胜古迹和轶闻掌故。每首诗后附有言简意赅的注解,对诗中的述及的人物、风景、掌故进行考释说明,引经据典,辅之实地考察。徐果萍国学网为您提供清代汪启淑《兰溪棹歌·忆昔常山报被围》原文、繁文、翻译、赏析等相关内容。

汪启淑《兰溪棹歌·忆昔常山报被围》原文

忆昔常山报被围,

兰阴洞里难民依。

渚禽不识承平久,

津皷声中尚背飞。

汪启淑《兰溪棹歌·忆昔常山报被围》繁体

憶昔常山報被圍,

蘭陰洞里難民依。

渚禽不識承平久,

津皷聲中尚背飛。

汪启淑《兰溪棹歌·忆昔常山报被围》翻译

回忆往昔,常山传来被敌军包围的消息,兰阴洞中便有难民前来依靠(躲避战乱)。江渚上的禽鸟因为长久的太平日子而不识人间忧患,在渡口的鼓声中仍然背向而飞(一副慌乱的样子)。

汪启淑《兰溪棹歌·忆昔常山报被围》赏析

一、主题与情感

1、战乱之苦与避难之所

诗歌开篇“忆昔常山报被围,兰阴洞里难民依”,诗人回忆过去常山被围的情景,描绘了一幅战争带来灾难的画面。“兰阴洞里难民依”展现出兰阴洞成为了难民的避难之所,体现了战争时期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也暗示了兰阴洞在战乱中给人们提供庇护的重要性,从中流露出诗人对难民的同情。

2、太平与战乱的对比

“渚禽不识承平久,津皷声中尚背飞”,诗人将目光从难民转移到江渚上的禽鸟。这些禽鸟因为长久生活在太平时期,不知道战乱的可怕。在渡口传来的鼓声(可能是战争时期传递信息或者召集人员的鼓声)中,它们仍然背向而飞,呈现出慌乱的状态。这里通过禽鸟在太平时期和战乱时期的不同反应进行对比,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战争对正常生活秩序的破坏。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太平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战争的厌恶。

二、艺术特色

1、今昔对比

诗中运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通过回忆“常山报被围”时的战乱场景,与当下(可能是相对和平时期)“渚禽不识承平久”的状态进行对比。这种对比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战争与和平的巨大差异,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也让人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2、以物衬人

诗人以“渚禽”的慌乱来衬托人的境遇。禽鸟在津鼓之声中背飞,它们的不知所措从侧面反映出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动荡不安。这种以物衬人的手法,使诗歌在表达战争的残酷性上更加生动形象,也避免了直接描写人类苦难可能带来的单调感。

3、细节描写

诗中有许多细节描写,如“兰阴洞里难民依”,通过“兰阴洞”这个具体的避难场所,展现出难民们躲避战乱的场景;“津皷声中尚背飞”,“津皷声”和“背飞”的细节,生动地描绘了禽鸟在听到战争信号后的惊恐反应。这些细节描写使诗歌更具画面感,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更好地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举报收藏 0打赏 0
 
更多>同类国学
  • 清代汪启淑
  • 安徽歙县人,寓居杭州,字季峰,号讱庵。家富,喜交名士,家有绵潭山馆,藏书极多。乾隆中,开四库馆,献书六百余种。官工部郎,擢兵部郎中。有《水曹清暇录》、《切庵诗存》等,辑有《飞鸿堂印谱》、《汉铜印丛》等。
推荐图文
推荐国学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