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棹歌·马公滩外少人家

   2024-01-29 本网综合清代汪启淑124
核心提示:兰溪櫂歌共收录诗一百首,《兰溪棹歌·马公滩外少人家》原文是马公滩外少人家,潦净波澄露白沙。秋晚东风顶上望,一江红叶艳于花。《兰溪櫂歌|兰溪棹歌》是清代诗人汪启淑创作的作品之一。

兰溪櫂歌|兰溪棹歌》是清代诗人汪启淑创作的作品之一。兰溪櫂歌共收录诗一百首,记述了当时兰溪的地方风土、人情物志、名胜古迹和轶闻掌故。每首诗后附有言简意赅的注解,对诗中的述及的人物、风景、掌故进行考释说明,引经据典,辅之实地考察。徐果萍国学网为您提供清代汪启淑《兰溪棹歌·马公滩外少人家》原文、繁文、翻译、赏析等相关内容。

汪启淑《兰溪棹歌·马公滩外少人家》原文

马公滩外少人家,

潦净波澄露白沙。

秋晚东风顶上望,

一江红叶艳于花。

汪启淑《兰溪棹歌·马公滩外少人家》繁体

馬公灘外少人家,

潦凈波澄露白沙。

秋晚東風頂上望,

一江紅葉艷于花。

汪启淑《兰溪棹歌·马公滩外少人家》翻译

马公滩的外面很少有住家。积水退去,水波澄澈,露出白色的沙滩。在深秋的傍晚,从东风顶(可能是一个地点)上远望,整条江面上的红叶艳丽得胜过花朵。

汪启淑《兰溪棹歌·马公滩外少人家》赏析

一、主题与情感

1、自然之美与宁静氛围

诗歌开篇“马公滩外少人家”,描绘了马公滩外人家稀少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清幽的氛围。这种宁静的环境让人远离尘世的喧嚣,感受到大自然的纯粹。

“潦净波澄露白沙”进一步展现了自然的纯净之美。积水退去后,水波清澈,白色的沙滩显露出来,给人一种简洁、明快的视觉感受。这一景象体现了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让人心情舒畅。

2、秋季之美与惊艳之感

“秋晚东风顶上望,一江红叶艳于花”是诗歌的高潮部分。在深秋的傍晚,从东风顶上远望,江面上的红叶如火焰般艳丽,甚至比花朵还要美丽。这一描写展现了秋季的独特魅力,红叶的绚烂色彩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感受到大自然在秋季的壮丽与神奇。

诗人通过对秋季红叶的赞美,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秋季虽然常常被人们视为凋零的季节,但诗人却从红叶中看到了生命的顽强与美丽,这种对自然的独特感悟使诗歌充满了深刻的内涵。

二、艺术特色

1、简洁的描写与深远的意境

全诗语言简洁,没有过多的修饰,但却通过简洁的描写营造出深远的意境。从马公滩外的宁静到江面上的红叶,诗人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诗人的情感。

诗歌中的意境深远,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还蕴含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马公滩外的宁静让人思考人生的宁静与淡泊,而江面上的红叶则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绚烂与短暂。这种意境的营造使诗歌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2、对比与衬托的手法

诗歌中运用了对比与衬托的手法。“潦净波澄露白沙”与“一江红叶艳于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白色的沙滩与艳丽的红叶相互衬托,使红叶更加突出,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对比与衬托的手法使诗歌的画面更加生动,色彩更加鲜明。同时,也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自然之美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3、视角的转换与层次的丰富

诗歌中视角的转换使诗歌的层次更加丰富。从马公滩外的平视到东风顶上的远望,视角的转换让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欣赏自然之美。这种视角的转换使诗歌的画面更加立体,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层次丰富的描写使诗歌更加具有吸引力,让读者在阅读中不断感受到新的惊喜和感动。同时,也使诗人的情感表达更加细腻,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举报收藏 0打赏 0
 
更多>同类国学
  • 清代汪启淑
  • 安徽歙县人,寓居杭州,字季峰,号讱庵。家富,喜交名士,家有绵潭山馆,藏书极多。乾隆中,开四库馆,献书六百余种。官工部郎,擢兵部郎中。有《水曹清暇录》、《切庵诗存》等,辑有《飞鸿堂印谱》、《汉铜印丛》等。
推荐图文
推荐国学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