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亭

   2024-01-20 全网综合清代汪启淑320
核心提示:清代汪启淑《南亭》原文雨余景物幽,俯仰得清旷。南亭一登临,顿觉吟怀畅。澄江作带环,翠岫开屏障。于时届朱明,平畴翻碧浪。候鸟有佳音,流云幻奇状。好风递渔歌,落日闻樵唱。平生厌浮华,山林秉微尚。何当释尘累,高步追禽向。

《南亭》是清代诗人汪启淑创作的作品之一。南亭这首诗主题与情感是自然之美与心灵慰藉、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对自由的追求。徐果萍国学网为您提供清代汪启淑《南亭》原文、《南亭》繁文、《南亭》翻译、《南亭》赏析等相关内容。

汪启淑《南亭》原文

雨余景物幽,俯仰得清旷。

南亭一登临,顿觉吟怀畅。

澄江作带环,翠岫开屏障。

于时届朱明,平畴翻碧浪。

候鸟有佳音,流云幻奇状。

好风递渔歌,落日闻樵唱。

平生厌浮华,山林秉微尚。

何当释尘累,高步追禽向。

汪启淑《南亭》繁体

雨余景物幽,俯仰得清曠。

南亭一登臨,頓覺吟懷暢。

澄江作帶環,翠岫開屏障。

于時屆朱明,平疇翻碧浪。

候鳥有佳音,流云幻奇狀。

好風遞漁歌,落日聞樵唱。

平生厭浮華,山林秉微尚。

何當釋塵累,高步追禽向。

汪启淑《南亭》翻译

雨后的景物清幽,俯仰之间能感受到清朗旷远。登上南边的亭子,顿时觉得吟诗的情怀畅快起来。澄澈的江水像带子一样环绕,翠绿的山峦如打开的屏障。在这个时节正值初夏,平坦的田野翻起绿色的波浪。候鸟传来悦耳的声音,流动的云彩变幻出奇特的形状。和风吹送来渔人的歌声,落日时分听到樵夫的吟唱。我一生厌恶浮华,向往山林秉持着微小的高尚志向。什么时候才能摆脱尘世的牵累,大步追寻飞鸟的方向。

汪启淑《南亭》赏析

一、主题与情感

1、自然之美与心灵慰藉

诗歌开篇描绘了雨后的清幽景象,“雨余景物幽,俯仰得清旷”,通过 “幽” 和 “清旷” 展现出自然的宁静与美好。诗人登上南亭,“南亭一登临,顿觉吟怀畅”,表明自然景观能激发诗人的诗兴,给心灵带来慰藉。

“澄江作带环,翠岫开屏障。于时届朱明,平畴翻碧浪”,对江、山、田野的描写进一步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澄澈的江水、翠绿的山峦和平坦田野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让诗人沉浸其中,忘却尘世的烦恼。

2、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候鸟有佳音,流云幻奇状。好风递渔歌,落日闻樵唱”,诗人听到候鸟的声音、看到流云的奇状、感受着风送来的渔歌和落日下的樵唱。这些自然之声和生活场景,让诗人感受到一种宁静、和谐的生活氛围。与尘世的浮华相比,这种宁静的生活更让诗人向往。

“平生厌浮华,山林秉微尚”,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浮华世界的厌恶和对山林生活的崇尚。诗人渴望摆脱尘世的牵累,回归自然,追求一种简单、宁静的生活。

3、对自由的追求

“何当释尘累,高步追禽向”,诗人发出感慨,什么时候才能摆脱尘世的束缚,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这里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追求,希望能摆脱世俗的羁绊,在自然中找到真正的自由。

二、艺术特色

1、描写细腻生动

诗中对自然景观的描写细腻生动,如 “澄江作带环,翠岫开屏障。于时届朱明,平畴翻碧浪”,将江水比作带子、山峦比作屏障,生动地描绘了江、山的形态。同时,“平畴翻碧浪” 形象地写出了田野在初夏时节的生机勃勃。

2、感官描写丰富

诗歌运用了多种感官描写,如视觉 “澄江作带环,翠岫开屏障”“流云幻奇状”,听觉 “候鸟有佳音,好风递渔歌,落日闻樵唱”,让读者能够全方位地感受自然之美和生活的宁静。

3、语言清新自然

整首诗的语言清新自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能准确地传达出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如 “雨余景物幽”“顿觉吟怀畅” 等语句,简洁而富有表现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
 
更多>同类国学
  • 清代汪启淑
  • 安徽歙县人,寓居杭州,字季峰,号讱庵。家富,喜交名士,家有绵潭山馆,藏书极多。乾隆中,开四库馆,献书六百余种。官工部郎,擢兵部郎中。有《水曹清暇录》、《切庵诗存》等,辑有《飞鸿堂印谱》、《汉铜印丛》等。
推荐图文
推荐国学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