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刺史庙

   2024-10-18 全网综合南宋·王应麟927


《吴刺史庙》王应麟 翻译赏析和诗意

城西有祠在水埃,翠松种植路像磨刀石一样。问这是谁的老人,唐大历年间苏州刺史。刺史为民开破湖,遗迹还传堰九里。年很小鼓报丰收,开渠为雨润泽美丽。遗留有座桥叫感恩,姓名不载太史氏。从前汉吴公治理第一,列传寂静名不记。刺史难道是舜的后代吗?第二州政也河南比。堂上写王安石的诗,兰菊春秋百代祭祀。地志只称长官,有功于人民是一致。我听说这个地方多贤守,裴王碑字脸与李。只有侯盛德著人的心,那些石头可以焚烧祭祀不倒塌。广德湖为鸿矛盾破,召棠乐社谁也不敢毁坏。粳稻米充裕侯的赐,祭祀时存在这样水。* 此部分翻译来自Baidu,仅供参考

一、诗歌内容分析

首联 “城西有祠临水涘,翠松列植路如砥”:描绘了吴刺史庙的位置在城西,临近水边,庙周围翠松排列,道路平坦如磨刀石。营造出一种宁静、庄重的氛围。

颔联 “问之耆老此为谁,唐大历中吴刺史”:通过询问老人,引出庙中所供奉之人是唐代大历年间的吴刺史。

颈联 “刺史为民开陂湖,故迹犹传堰九里。年很小鼓报丰穰,决渠为雨润泽美”:讲述吴刺史为百姓开凿陂湖,其遗迹至今仍有九里长的堰。每年丰收时,小鼓敲响,这都是吴刺史的功绩。他还开渠引水,带来雨水滋润,让大地美丽富饶。

颔联 “遗爱有桥名怀恩,姓名不载太史氏”:吴刺史留下的仁爱中有一座名为怀恩的桥,但他的姓名却没有被记载在正史中。

颈联 “昔汉吴公治第一,列传寂寂名无纪。刺史岂其苗裔欤,明州政亦河南比”:提及汉代有吴公治理政绩第一,但其列传中却默默无闻。作者猜测吴刺史是否是汉代吴公的后裔呢?并认为明州的政绩可以与河南相媲美。

颔联 “堂上大书荆公诗,兰菊春秋百世祀。地志只称王长官,有功于民盖一揆”:庙中堂上有王安石的诗被大字书写,如同兰菊在春秋时节被百世祭祀。而地方志中只称其为王长官,他们都是有功于民,道理是一样的。

颈联 “吾闻是邦多贤守,裴王碑字颜与李。惟侯盛德著人心,彼石可焚祠弗圯”:听说这个地方有很多贤能的太守,裴王的碑文字体有颜真卿和李邕的风格。只有吴刺史的盛德深入人心,即使石碑可以被焚毁,但祠堂不会倒塌。

尾联 “广德湖为鸿隙陂,召棠栾社谁敢毁。秔稌充羡侯之赐,庙食辰存如此水”:广德湖就像鸿隙陂一样,召公、棠棣的社庙谁敢毁坏呢?稻谷充足都是吴刺史的恩赐,他的庙食如同这水一样长久存在。

二、诗歌主题

这首诗主要歌颂了唐代吴刺史的功绩和品德。他为百姓开陂湖、决渠引水,带来丰收和润泽。虽然他的姓名没有被正史记载,但他的功绩和仁爱却被百姓铭记,通过怀恩桥、吴刺史庙等形式流传下来。同时,诗中也表达了对贤能太守的赞美和对他们功绩的敬仰,强调了他们的盛德深入人心,即使历经岁月,也不会被遗忘。

三、艺术特色

用典丰富:诗中运用了汉代吴公、王安石等典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增加了诗歌的历史感和文化底蕴。

对比衬托:将吴刺史与汉代吴公、地方志中的王长官进行对比,突出了吴刺史的功绩和品德。同时,用裴王碑字的颜真卿和李邕风格来衬托吴刺史庙的文化价值。

情景交融:诗歌通过对吴刺史庙周围环境的描写,如翠松列植、临水涘等,营造出一种庄重、宁静的氛围,与对吴刺史的歌颂相得益彰。

语言古朴:诗歌语言古朴典雅,用词精准,如 “砥”“穰”“圯” 等字,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

 
本文导航:
举报收藏 0打赏 0
 
更多>同类国学
  • 王应麟作品..
  • 王应麟(1223—1296),南宋官员、经史学者。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又号厚斋。
推荐图文
推荐国学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