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直在想3月27日的《金华日报》上的一条新闻报道来的思考。这篇新闻的标题是《温州一中学七成学生放弃高考》,光光这样一个标题就可以吸引众人的眼球。里面的新闻事实也只用简单一句话概括:“近期,温州文成县某中学爆出个新闻,200余名高中毕业生,约七成人放弃了高考,而选择出国打工。”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业内人分析说是温州观念的折射。温州最为出名就是一是一股闯劲,所以世界的每一个脚落都会有温州人的身影。出国打工,也并不是出于偶然,也是一种观念的形成。也与其自身特定环境有关。经商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他们的生活中。有人也仔细地算了一笔帐。如果考上了大学,光三年的消费就至少五万左右,毕业后,又得找份好的工作。按照当前企业打工收入来看,每天只有1000多一点元工资,况且现在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而如果到国外打工,每月最起码可以赚到折合1万元人民币的工资。同样要去打工,还不如省下读大学这三年的时间来赚更多的钱呢?除了赚钱之外,在国外学习外语就是一个优势,这是语言环境的提供。可以真正学会一门外语,培养自我生存能力。
千军万马的学生去挤高考独木桥,去踏入向往中的美丽的象牙塔。太多的人为之奋斗,为之拼搏,结果就是为了能够进入一所高校,一所高等学校。尽管教育部早就提出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可现实中还是以分取人。分数就是进入大学的通行证。有的人为了这张通行证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每年高考分数线公布后,总会有些高考失常发挥的人选择了逃避现实,他们无法承受过重的心理压力。现在大学也渐渐地变味了。有些高分的人却因为无钱被拒之门外,有了分数这张通行证还是没有能够最终进入象牙塔。
大学,现在渐渐地普及。考入大学,也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可是大学之后要想找份好的工作并不是很容易的。原本读大学是为了提高自身知识素质,能够找份更适合的工作。目前的就业压力,不能不让人觉得毕业就意味着失业。很多毕业生也都说大学也没有什么好的学会,所学的理论知识根本无法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正常的运用。且不论毕业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就算是打份像样点的关系,还要花一份力气了。所以越来越多人,读大学好读,就业真的是个病症。很多待业青年都在等待着更多的机会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但这样的机会并不多,想要搞创业之路,苦于无经验与资金。于是乎,大学在很多观念中也不再是一处非去不可的地方。
放弃高考,本身并不存在对与错。不同的学生有着自己不同的选择之路,出国打工,是一种出路,并不代表着读大学就没有意义可在了。出国也是一种深造,只不过是社会大学的深造。温州考生这种理念的形成,说明了市场经济存在的规律性。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也并非人人都要出国打工才能解决当前的就业压力,关键还是要看这个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大学生学有所用,不再简单地为了一张文凭而进入象牙塔。(宅神记杂谈篇 2006.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