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蚂蚁新村职业小知识问答,答对产速+3/时,答错+1/时,有效期24小时。2024年11月1日蚂蚁新村职业小知识题目:非遗小常识:我国名砚中唯一的陶砚是
A、易水砚,B、澄泥砚。
正确答案:澄泥砚。
答案解析:我国名砚中唯一的陶砚是澄泥砚,以山西绛州澄泥砚为主要代表,使用经过澄洗的细泥作为原料烧制而成,制作需要经过选泥、澄清、阴干、雕刻、打磨、烧制等十余道主要工序,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澄泥砚
澄泥砚是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之一,与端砚、歙砚、洮砚并称中国四大历史名砚。以下是关于澄泥砚的详细介绍:
澄泥砚历史发展
起源:澄泥砚的诞生时间没有明确记载,但目前最早的澄泥砚实物为唐代之物,所以其应初创于唐代。唐代时澄泥砚大多直接以陶或瓦砚命名,到宋代才有了相对规范的澄泥工艺记载,元代外形变得古拙厚重,明代技艺成熟、知名度高,清朝时技艺曾一度失传,近现代又有了新的发展。
兴盛:宋代是澄泥砚制砚业的兴盛时期,制砚地区范围扩大,制作工艺完善,品质日趋完美,雕饰也变得多样,造型丰富,色泽多彩。明代在继承宋代工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造型、纹饰、雕刻、着色和焙炼技术都有很大改观,艺术性与观赏性极高。
澄泥砚产地
自古以来制作澄泥砚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其中山西的绛州澄泥砚(今新绛县)、泽州澄泥砚(今泽州县),河南的虢州澄泥砚(今灵宝县和山西平陆县一带)等较为有名。
澄泥砚特点
质地:澄泥砚并非石制品,而是一种陶砚,质地细腻,犹如婴儿皮肤一般,温润如玉。
发墨特性:发墨快、质细、性坚而不燥、润笔不损毫,贮水不涸,历寒不冰,可与优质的石质砚相媲美。
色泽:色泽纷呈,常见的有朱砂红、玫瑰紫、绿豆青、鳝鱼黄、蟹壳青等,这些颜色的澄泥砚较为珍贵。
澄泥砚制作工艺
采泥:选取汾河、黄河流经区域的沉积淤泥等优质泥料。
澄泥过滤:对采来的泥料进行过滤,去除杂质。
陈泥:将过滤后的泥料放置一段时间,使其性质更加稳定。
揉泥:对陈化后的泥料进行揉制,使其质地均匀。
制坯:将揉好的泥料放入模具成型,或者手工制作坯体。
雕刻:在坯体干燥后,进行雕刻,雕刻的图案和纹饰丰富多样,体现了工匠的技艺和创意。
烧制:放入窑内烧制,烧制的温度和时间需要严格控制,以保证砚台的质量。烧制完成后,还可能进行一些后续的处理,如水磨等,使砚台表面更加光滑细腻。
由于澄泥砚制作工艺复杂,成品率较低,因此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它不仅是实用的文房器具,也是精美的艺术品,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和珍视。
易水砚
易水砚是中国古砚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石料和精湛的工艺。以下是关于易水砚的详细介绍:
易水砚历史渊源
易水砚相传始于战国,盛于唐宋,历代为宫廷贡品。2006 年,易县东汉墓出土的汉代石黛板被专家认定为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古代易砚,证明易水砚至少已有 1800 年历史。
唐代易州的奚超父子继承了祖敏的松烟制墨技术,并在易水终南山津水峪发现石头,携回制成砚台,易水砚由此传出。后来奚超之子奚庭硅迁至歙州,成为 “徽墨”“歙砚” 的开山祖,易砚也久盛不衰,成为北方闻名的 “文房四宝” 之一。
易水砚产地
易水砚产自古易州,即今天的河北省易县,因易水得名。
易水砚特点
易水砚石料为太行山区西峪山的水成岩,有紫灰色、砖红色等颜色,常点缀着天然的碧绿或淡黄色斑纹,主要有 “紫翠石”“玉黛石” 等品种。
石质细腻温如玉,硬度适中,具备发墨快、不伤毫、墨汁流润而不易蒸发的优良特性,有 “石质不亚端溪” 的美誉。
易水砚制作工艺
采石:因砚石珍贵怕震,禁止人工爆破,需人工开采,费时艰辛。
选石:石料有等级之分,制砚师选料除注重材质、形状、颜色外,还注重石品花纹、石眼、石胆、石晕等。
设计:以料构思、因石定型,巧妙利用砚石上的天然石眼和俏色进行构图。
雕刻:是易水砚制作的重要工序,雕刻技法丰富,有平雕、立雕、透雕、浮雕、镂雕、阴阳雕等,多以深刀雕刻为主,适当穿插浅雕和细雕。
磨光:用粗砂纸、油石、滑石、细砂纸等打磨,直到手感光滑、光洁如镜。
铭金敷彩:刻写砚名、诗文、商标等,再进行烫金、敷彩、封蜡等。
装帧:为砚台配上盒子、提袋等,起到保护和装饰作用。
易水砚艺术价值
易水砚不仅是实用的文房用品,也是精美的艺术品。其雕刻图案丰富多样,汇集文学、历史、绘画、书法、金石于一体,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易水砚文化地位
易水砚与广东的端砚齐名,有 “南端北易” 之称,在中华砚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2008 年易水砚制作技艺被国务院评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 年易水砚被国家商标总局评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其产品被众多国家机关、大型公共场所、重点大学、企业、风景区等收藏,并多次作为国礼赠送外国总统和友人。